基孔肯雅熱防控系列——基礎知識篇
2025-07-29 18:08:49 來源: 膠東在線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蚊媒傳染病,主要通過感染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急性期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報道。
基孔肯雅熱如何傳播?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和登革熱相同,都是通過攜帶病毒的媒介伊蚊叮咬傳播。山東省的媒介伊蚊主要是白紋伊蚊,也就是“花斑蚊”,城鄉分布廣泛。這種蚊子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峰在日出前后1-2小時和日落前2-3小時。伊蚊在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動物后,病毒在蚊蟲體內經過2-10天的繁殖并到達唾液腺內增殖,再通過叮咬傳播出去。病毒可在蚊蟲體內存活較長時間。
這種病通常在哪兒發生?
基孔肯雅熱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生過本土傳播病例。東南亞、南亞、非洲和美洲部分地區疫情持續活躍。
基孔肯雅熱主要癥狀有哪些?
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熱(≥39℃),部分患者熱退后再次出現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腕關節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2-3天后會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皮疹可出現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整個病程通常持續5-7天,多數患者一周內會好轉,部分病例關節疼痛癥狀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新生兒、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
責任編輯:劉文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