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鐵渤海鐵路輪渡煙臺北站,售票員劉燕有兩重“身份”:白天,她是窗口前微笑服務的鐵路職工;夜晚,她化身為指尖流沙的“畫師”,用沙畫作品講述鐵路故事,用研學講解播種鐵路夢想。這位扎根一線的“80后”女職工,以藝術為媒、以創新為翼,在網絡空間構筑起傳播鐵路正能量的“沙畫長廊”。

沙畫敘事:讓鐵路精神在流動光影中“活起來”
“每一粒沙子都能講述一個故事”,作為基層鐵路職工,劉燕擅長從一線場景中汲取創作靈感。自2024年起,她創作的沙畫作品先后登陸環球網、中國青年網等20余家主流媒體,用細膩筆觸勾勒出鐵路人與時代同頻的奮斗圖譜。
2024年春運期間,她的沙畫作品《在春節堅守中刻畫奮斗者群像》在環球網發表,后被學習強國山東平臺轉載,以3.6萬次閱讀量成為刷屏之作。這幅作品聚焦鐵路職工“舍小家為大家”的堅守,用流動的沙影展現售票窗口的微笑、檢修車間的火花、站臺巡視的背影,讓網友直觀感受到春運背后的“鐵路溫度”。同年3月,她以“三八”婦女節為契機,創作《凝聚巾幗“她”力量,綻放時代“新”芳華》,刻畫鐵路系統女性工作者在貨運攻堅等場景中的擔當。劉燕的創作視角始終緊扣山東鐵路發展脈搏。2024年10月,她耗時兩周完成的《濰煙高鐵:助力山東加速駛向美好未來》在環球網發表,通過沙畫動態演示高鐵穿越膠東半島的畫面,直觀呈現區域經濟“串珠成鏈”的效應。

研學講解:讓鐵路夢想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
除了沙畫創作,劉燕還主動承擔起鐵路文化“播種者”的角色。利用休班時間,她累計接待研學團體百余人次,帶領青少年走進中鐵輪渡,揭秘“火車上船”的奇觀,講述中國鐵路從“追趕”到“領跑”的歷程。
在2025年元宵節組織的“我的鐵路風景”研學活動中,她通過現場講解、模型演示、互動問答等環節,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鐵路科技魅力。活動視頻在“國鐵濟南局”微博發布后,評論區滿是“原來火車輪渡這么神奇”“長大后我也要當鐵路工程師”的留言。劉燕認為,研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每次講解前,她都會針對不同年齡段調整內容:對小學生,側重趣味故事和視覺體驗;對中學生,則加入高鐵技術原理和經濟意義分析。這種“精準滴灌”式傳播,讓鐵路正能量真正入腦入心。

創新賦能:讓傳統藝術與時代潮流“共起舞”
在沙畫創作中,劉燕始終保持創新意識。2025年1月,她嘗試將AI智能技術融入創作,推出首幅AI沙畫《回家路上的溫暖瞬間》。作品通過算法生成春運人潮動態,疊加手繪沙畫的溫暖場景,在“青春濟鐵”公眾號發布后獲職工點贊刷屏。從傳統沙畫到“沙畫+AI”,從平面圖文到動態視頻,劉燕的創作軌跡折射出鐵路宣傳的迭代升級,成為鐵路系統新媒體宣傳的特色品牌。

從售票窗口到網絡空間,從沙畫臺到研學課堂,劉燕的故事證明:只要懷揣熱愛、立足崗位,就能用指尖流沙匯聚成網絡空間的星河,讓鐵路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作者:徐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