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5日訊 新征程,新起點。9月2日,在新學年啟航之際,煙臺毓璜頂醫院舉行新一屆住培及實習醫師“開學第一課”。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宋西成為400余名新入院青年醫師帶來了一堂飽含思想深度與人文溫度的“思政大課”。培訓部主任張翼飛主持活動。

煙臺毓璜頂醫院作為首批國家級住培基地,近年來已培養合格住院醫師3000余人,目前在培住院醫師600余名。這座百年老院始終秉持“醫學是一門善良的技藝”的理念,將人文關懷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課程伊始,大屏幕上首先播放了著名醫學家顧方舟的事跡視頻和臨終遺言。短短兩分鐘的影像,蘊含著巨大的情感沖擊力,讓在場的每一位年輕醫者認識了什么是純粹而堅定的醫者初心。宋西成隨即拋出三個直抵靈魂的提問:“最讓你感動或震撼的瞬間是什么?如果是你,你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嗎?你想成為怎樣的醫者?”三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整場講座奠定了深沉而又深刻的基調。
從1994年山東省首批住培醫師,到如今掌舵百年名院,宋西成結合自身三十余載從醫經歷,從“初心”、“知行”、“職業規劃”三個方面與未來醫者們深度探討了如何成為患者心中的好醫生。

識初心:醫者仁心的古今傳承。從中國傳統文化“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2022年版)》將職業素養列為首位培養目標;從《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準則》到《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弘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諄諄教導;從2018年國家設立“中國醫師節”,再到2025年將“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作為醫師節主題,醫者仁心已從道德規范上升為國家戰略。醫者仁心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必須轉化為具體實踐和行為準則,從著裝言談與規范操作到學習與溝通能力的提升,從敬畏與感恩之心的培養到責任擔當與膽識決斷的磨煉……這些看似日常的細節,恰恰是醫者仁心的具體呈現。
學會愛:從愛己愛人到愛國。愛是一種需要學習和培養的主動能力。青年醫師首先要學會關愛自己——強健體魄、釋放壓力、自我提升、培養興趣愛好、學會傾訴……這些自愛能力是醫者持續奉獻的前提。愛己更要愛人。作為醫者,愛人的最主要表現就是關愛患者,要始終以“患者為中心”, 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時刻踐行“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作為新時代青年醫師更要愛國,要把職業信仰轉化為家國情懷,從尊重師長、友愛同事到為民服務、立志報國,從而才能完成從“醫者”到“仁醫”,從“好醫生”到“大醫生”的蛻變。
經緯醫路:三年規劃與終身成長。通過現場展示以往學員在醫療、科研、就業、跨單位合作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為住培醫師繪制了清晰的成長路線圖:“扎根期”、“生長期”和“綻放期”。同時,還特別強調年輕醫者們要做的不僅是三年規劃,更要對終身職業發展有深入的思考。針對研究生群體,鼓勵要加強科研訓練和科學思維培養;對于見習和實習的本科生,強調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工作習慣。
課程尾聲,宋西成再次回望開篇之問:“你想成為怎樣的醫者?”此刻,答案已在每位青年心中悄然成型。作為前輩、良師和益友,他以“再叮囑”的方式給出了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醫囑”:“一定守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同時勉勵大家在毓醫的三年里:“不當過客,加入毓醫;不當看客,融入毓醫;不當說客,成為毓醫人!”

授課過程中,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們認真聽、仔細記、深刻思,大家精神飽滿,現場氣氛熱烈。大家紛紛表示,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人文學。只有心懷大愛,才能成為真正的好醫生。從初心叩問到知行合一,從愛己愛人愛國,從三年規劃到終身成長,這場深入人心的開學第一課,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青年醫師一定要時刻牢記從醫誓言,做到心有大愛、行有大德。要倍加珍惜在院培訓時間,涵養醫德,精進醫技,以優質高效服務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