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美容研修班
課程內容:中醫理論知識,中醫基礎學、十二經絡學、中醫五行學、藏像學術。通過望、聞、問、切發現亞健康狀況及調理。全身排毒及推油、面部刮痧及身體部位刮痧、身心調試保健、耳燭、顱內排毒、拔罐、中醫保健、卵巢保養、腎部保養、溫灸、臍療、冷熱石療。亞健康的扶正結合祛除各種問題性皮膚
中醫養生調理班
課程內容:
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主要內容圍繞四季養生、食物養生、時辰養生、情志養生、面診、手診、耳療為主。情志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我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時辰四季氣候的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主要教授我們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盡量避免或減少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全息論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手部、面部相應臟器分布、其對應臟器有看面部色澤,肌肉走向等,通過手掌、手紋、手指色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情緒是占主要部分的。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嬖\手診法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生物澤變化、手汗、冷熱等來折射出人體的各種健康狀況進行調理。
中醫的整體觀念
整體,其含義就是指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的整體觀念其內涵有二: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重視人與自然界的統一。
中醫把人體看成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可分為五個系統。這五個系統通過經絡相互連結在一起,而以氣、血、津液為其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又通過相生相克而相互調節,維持整體水平的協調和平衡;這個統一體從另一角度可分為陰、陽兩部分,這兩部分既對立相互制約又互相聯系以維持平衡。同時,中醫又認為人與自然界以及社會有密切的關系。這種整體觀念貫串于中醫的生理、病因、發病、診斷、治療、養生等所有領域。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中醫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衍生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平衡”,強調人與外界環境的平衡;強調人體內各部分的協調與平衡。
因此,在上述這種整體觀念指導下,中醫在診察疾病時,總是考慮到疾病發生的季節,患者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飲食嗜好等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颊吣骋徊课坏牟∽儯粫H注意患病的局部,更會從上面說的五個系統內部之間的關系來分析或從五個系統之間的關系來分析。例如,眼的病??紤]到肝;耳鳴、耳聾??紤]到腎;肌肉痿軟無力常考慮到脾等等。因為,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會傳至脾臟,所以,可以通過先“實脾”以防止肝病傳脾;肺病,有時可以通過補脾而取效,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
辨證論治
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有三種手段,即辨病治療、辨證論治和對癥治療。而三者之中,中醫又特別重視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所特有而西醫沒有的,對癥治療,就是俗語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血止血等。辨病治療,就是根據診斷是什么病則用什么藥。辨證論治是中醫精華所在。這里,我們首先要了解病、證、癥的區別。
證的涵義了解以后,對于辨證,就容易理解了。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證。如上證中的惡寒、頭痛源于問診;鼻塞、咳嗽源于聞診;痰黃稠、流濁涕、舌尖紅、苔薄黃源于望診;發熱、脈浮數源于切診。綜合分析病因為外感風熱;疾病性質為熱證;病位在肺系統;邪正關系為實證。則概括判斷為風熱犯肺證。
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先后不同的兩個階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據,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既然證是階段性的、動態性的,自然就會出現同一種疾病由于疾病發展階段不同或病人機體的反應性不同,則其病理變化就會不同,即證不同,根據辨證論治原則,治法也就不同,這種情況稱為“同病異治”;即同一疾病,由于病變階段不同,治法不同。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證不同,治療也就不同。早期宜透發為主;中期宜清熱解毒為主;后期宜養陰為主。由于病人機體反應性不同,又由于證是內外因作用的綜合表現,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階段,由于機體的反應性(內因)不同,不同個體亦會出現不同的證,從而治法的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個體,則會出現風寒或風熱表證;表虛證或表實證等,所用的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等的區別。所以,要想自始至終使用一個方劑來治療一種疾病是不符合辨證施治的要求的。
與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時會出現相同的病機變化,即相同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這種情況稱為“異病同治”。例如:脫肛和子宮脫垂,是兩種不同的病,但中醫認為,二者都是由于中氣下陷引起的,二者發病的病機和證相同,所以治療都用補中益氣升舉陽氣之法。
辨證方法(或綱領)概括起來,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經絡辨證、三焦辯證方法常常是幾個結合在一起運用的,多個辨證方法的組合,才能滿足辨證的需要。證確定了以后,就是處方用藥。由于醫生的經驗和習慣不同,所以,即使辨證相同,方藥亦不盡相同。開始,是一人一方。后來,有些方劑經過許多患者反復使用,被認為對某個病證特別有效,這樣的方劑便成為經典方和經驗方。這些方劑對應的證便成了方證。這里的方證除了該方劑特有的內涵外,還具有上述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或病因辨證等方法的內涵。
辨證論治體現了整體水平、個體性(以患者為主體)和靈活性的特點。由于是個體性的一對一的治療,所以更切合實際。但是,每一種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都有其特殊的發展變化規律,中醫長期只重視“證”的觀察研究而一定程度上輕慢了對病的觀察研究,因而對病的特殊性的認識和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則相對較少,這是辨證論治有待完善的地方。前人亦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如清朝徐靈胎在《蘭臺軌范》序中說:“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但是由于長期輕慢了對病的觀察研究,所以,迄今在這方面積累的資料尚不算多。今天,對很多疾病都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因此,如何找出病-證-方的規律,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通過對辨證論治這一特點的學習,我們要了解證的概念;了解辨證論治的實際內容;并通過與對癥治療、辨病治療的對比,加深對辨證論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例子充分認識“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