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6月8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馬瑾)對于晚期腎病(尿毒癥)患者而言,不間斷的透析和漫長地等待腎源同樣讓人絕望。近年來,隨著親屬供腎活體腎移植術的日趨成熟,利用親屬活體器官來進行腎移植成為讓尿毒癥患者走出絕望的最佳替代方式。在親情的溫暖中迎接新生,對很多腎病患者來說,更多了一份信念和勇氣。
作為國內領先的器官移植中心,多年來煙臺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醫療團隊精益求精的同時給很多人帶來了生的希望。不斷學習新技術、改進手術方式并在切口等細節上下功夫,在煙臺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于勝強主任看來,“術中減少腎臟缺血時間的每一秒鐘都彌足珍貴,縮短手術切口的每一毫米都很有價值”,給自己定下嚴苛要求的他也給患者交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多年來于勝強和團隊經手的腎移植取得了極高的成功率。

開啟重生!活體腎移植,讓他有了新生活的希望
生活像是有意開了個玩笑。剛過而立之年,工作上了新臺階,初為人父的陳力(化名)還沒來得及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先遭遇了變故。三年前查出患有腎病的他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乏力、精神無法集中,每天透析4-5小時,讓他徹底和正常生活“絕緣”,每天只能上半天班,飲食嚴格被限制,他幾近半個“廢人“。
供體短缺是全球性難題,陳立只是眾多等待者的一員。邊透析邊等待腎源的陳力經歷了近半年的絕望期,但看著年邁的父母和稚嫩的孩子,他又不舍得放棄。兒子一天天虛弱,母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毅然決定捐腎救子。輾轉北京、南京等地多家醫院,陳立最終選擇了煙臺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治療過程的“透明化”和提前做好“功課”的于勝強給了陳立信心。2019年上半年,陳立順利進行了活體腎移植。
“精神狀態好了很多,也更有信心了,我必須自立并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陳立說,自己患病的幾年內一直是家人的負擔,如今手術順利的他更希望能做回頂梁柱,做家人的支撐。“我感激我的母親,感激煙臺毓璜頂醫院于勝強主任團隊,他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使我有能力孝敬父母、照顧家人”。
陳立母親術后恢復也非常順利,切口愈合良好,可以勝任日常家務活。陳立母親說:“為了兒子能重獲健康,我的付出非常值得,只要兒子能好好活著,我怎么樣都愿意。家人都把我當成了功臣,日常生活對我關懷備至,不讓我干什么體力活,現在兒子能正常上班,我非常高興,整個家庭也非常和睦”。
陳立的幸運絕非偶然。據了解,自我國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獻以來,器官移植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居民逝世后器官捐獻,一是親屬活體器官捐獻。而礙于“入土為安”等傳統觀念,居民逝世后器官捐獻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尿毒癥患者的需求。近年來,親屬活體腎移植術的日趨成熟讓更多尿毒癥患者有了新希望。
“供腎質量好、供體與受體間組織相容性好,術后排異反應低,術后并發癥少等,活體腎移植手術在生存率和術后生活質量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于勝強主任告訴記者,相較于被動等待居民逝世后器官捐獻(DCD),親屬間的活體腎移植手術時間安排便利、查體更全面且兼具費用低及增進家人間情感交流等特點,近年來被越來越多患者接受,這也是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近年來重點攻堅的方向。
針對部分患者擔心的供腎者身體損傷問題,于勝強進一步解釋說,供腎者確實需要做出一些付出和犧牲,我們團隊的努力方向也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風險和術后并發癥。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供腎者手術切口僅在5-10公分,術后3天左右即可出院。捐獻腎臟給親屬并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術后需注意養生、每年做1-2次健康查體,盡量做到飲食起居規律、避免熬夜、避免重體力勞動。此外,供腎者畢竟在無病狀態下接受了一次手術,多了一個切口瘢痕,少了一顆腎臟,少了一層保障(捐腎后如果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腎腫瘤和腎炎等疾病時,只剩下一顆腎臟在孤軍奮戰)。這些都是親屬供腎者的偉大奉獻,無私的愛的奉獻。

國內領先!改進手術方式和切口,最大程度提高手術成功率
親屬間活體腎移植對患者而言是親情的延續和鞏固,但對醫者而言則需承受更大的壓力。手術順利為患者守住生門,一家人皆大歡喜,稍有不慎則可能讓整個家庭有不可承受之痛。一面是死神的不斷逼近,一面是患者熱切的求生欲,唯有不斷精進技術,才對得起這沉甸甸的信任。
于勝強主任告訴記者,作為國內名列前茅、省內領先的器官移植中心,多年來在煙臺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幾代人的摸索和努力下,2005年其在省內率先開展經腹腔鏡活體取腎術,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一改傳統手術恢復慢的缺點,讓很多患者受益其中。但這類手術并不“完美”,經腹手術術后可能存在腸粘連的風險,引發腹疼等并發癥,影響術后生活質量。
如何能既發揮出腔鏡手術的優勢又盡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結合多年臨床實踐,于勝強和團隊發現經后腹腔活體供腎切取(后腹腔鏡)利用腹膜后潛在腔隙進行操作,對臟器干擾少、腎蒂血管控制容易,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但這類手術由于操作空間小、解剖標志物不清晰等特點,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對術者的技術要求很高。只要對患者有利,哪怕再難于勝強和同事都愿意努力探索,從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熟能生巧”,手術方式的不斷改進讓患者最大程度減少了手術并發癥。
技術探索無止境,從來都只有更好而沒有最好。后腹腔鏡活體供腎切取術的應用帶來的供腎熱缺血時間較長、腰部切口損傷較大等問題又成了于勝強和團隊攻堅的新動力。
“切斷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會帶來腹壁肌癱,直接影響術后美觀。“于勝強告訴記者,后腹腔鏡活體供腎切取術雖然較此前的術式已有了大改進,但因為后腹腔空間小、腎臟熱缺血時間較長,容易對器官造成損傷。此外,切口位置靠上,由于肌肉厚、恢復慢、瘢痕更明顯,也困擾著很多愛美的患者。
為解決這一問題,于勝強和團隊利用腹股溝上方切口代替腰部切口,創口縮短了2-3公分不說,由于選擇肌肉薄弱位置切口,不損傷主要神經、創傷小,且因術中采取“瞬間取出”的方式減少了腎臟缺血時間,大大保證了移植的效果。此外,于勝強還和團隊在術中血管游離及術中腎臟保護方面摸索出了一套“秘訣”。這些探索不但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
“保證腎移植的存活率是第一位的,但在這之外也必須兼顧供腎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在于勝強看來,術中每一處細節考量都關系著患者的預后效果,馬虎不得。

用心堅守!守住生門只是第一步,與患者的長久陪伴更重要
守住生門是器官移植科醫生的職責,但器官移植手術成功僅僅只是新生活的開始,這之后更長久的陪伴尤為重要。耐心、細心地做患者的“貼心人”,讓于勝強和團隊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評,不少外地患者也慕名而來,把自己生的希望交到了于勝強團隊的手里。
在“好大夫在線”網站中,于勝強主任的“診后服務星”目前在腎移植方面全國排名第二,90天內有36位器官移植患者和家屬對于勝強做出“雙百”評價,療效滿意度和態度滿意度均為滿分。一位張姓患者留言稱“于勝強主任非常認真負責,用其扎實的專業知識為患者服務,而且態度和藹可親,是可以信任的好大夫”。
讓陳立感念至今的是,術后的每次復查中于勝強不僅仔細詢問他的身體情況,還會詢問母親的情況。而不管哪次復查,于勝強都能清楚地說出他上一次化驗結果的數值,這種把患者裝在心里,愿意提前做“功課“的精神讓陳立感動的同時也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
在移植患者王晴(化名)眼里,于勝強已經不僅僅是給她新生希望的醫生,更多時候他已經成了自己的家人。術后回歸工作后被照顧減少了工作量因而失去評優機會,讓要強的她難受不已,王晴會發微信跟于勝強“抱怨”。
對敏感而略有術后焦慮的王晴而言,能這么信任一個陌生人并不容易。住院期間的擔心和煩躁折磨得她差點抑郁,是于勝強始終耐心的開解讓她逐漸走出焦慮。讓王晴最為感動的是,因為術后過于焦慮和擔心,在拔除DJ管時她堅持請于勝強主任幫忙,當時正在出差的于勝強沒有推辭,接下了這“多余的活兒“,趕回來親自替王晴拔管。正是這種日積月累的付出,逐漸”治愈“著王晴的心病,讓她更有勇氣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在讓患者感受到溫暖之外,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份愛傳遞。一位患者得知赴澳大利亞學習的于勝強即將回國,悄悄查了落地當天的天氣預報發給他,并留言“不能為您做更多,幫您看了看天氣預報,國內下雪,注意添衣”。就是這樣一個不經意的細節,滿滿的承載了患者的愛,讓于勝強感動了好久。還有患者出院后畫下了于勝強日常工作的素描畫像,感謝他的耐心和負責。
嚴于律己!只有對自己更嚴,才能更好對患者負責
在患者眼里耐心又細致的“好好先生”是同事眼里的“拼命三郎”兼“強迫癥患者”。既不想辜負患者又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要求,每臺手術前于勝強往往要在腦中預演手術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以確保萬無一失。術后他還會習慣性地回顧整個手術過程進行復盤,以期能對今后的手術改進起到作用。
對自己要求極高的他在帶團隊時也不會放松要求。“移植手術后的用藥劑量和補液多少都需要精打細算,不能有一點差錯。”于勝強主任告訴記者,病人患有多年尿毒癥,身體情況一般較差且多伴有高血壓和心臟方面的問題,稍不留神就可能帶來無可挽回的結果,只有勤跑、多觀察才能盡可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因此器官移植科醫生需要早晚查房,熟知患者病情的每一點變化。
多年來始終和患者在一起已經成了于勝強的習慣,每天下班之前不到病房看一眼,他總覺得“心里少點什么”。2016年,痔瘡手術后第三天,于勝強忍痛回到手術室,病人的手術順利做完了,他的切口卻遲遲沒長好,落了家人一頓埋怨。
這種“拼命”也體現在疫情期間。腎移植手術成功后的隨訪十分關鍵,根據患者的身體指標隨時調整排異藥物的劑量和品類一刻也不能松懈。疫情期間,于勝強主任的門診隨訪從未間斷。外地患者不方便到門診隨訪,于勝強和團隊開設了網上門診,24小時為患者解疑答惑,只要患者有需要,不論多晚他都會“在線”。
“能被這么多患者信任是種幸福,能伴著患者的新生更是沉甸甸的責任。看著患者重新燃起生命之火,我無比欣慰。“為此,于勝強更不敢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他眼里移植手術的成功只是患者”第二次生命“的開始,如何能陪患者走過更長的路、過更有質量的生活才是需要不斷努力的目標。

專家簡介:
于勝強,煙臺毓璜頂醫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碩士研究生導師。2005年碩士畢業于山東大學,2009年博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后三年,在澳大利亞進修學習半年。
目前主要從事腎移植的臨床及科研工作,擅長后腹腔鏡活體取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5篇,研究成果獲得山東省保健醫學獎一等獎、山東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煙臺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山東省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腎移植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協會腎移植分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分會委員、山東省老年醫學研究會泌尿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