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7月6日訊(通訊員 侯俊南 宮欽釗 潘曉蕓) 在煙臺海陽郭城鎮山東村古梨樹園里,二十余名果農正在梨園中進行精細的管理。“有的枝子上果結的太密了,還有些果太小,都要提前摘掉,這樣才能保證整棵樹結果的產量和質量。”劉吉國邊疏著果邊說,“疏一天果能掙120塊錢呢,比出去打工合適多了。”劉吉國是山東村嘉華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村里成立合作社后,他把自己家的梨樹、土地都流轉給了村里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跟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曾經自家那片快荒廢的梨地如今卻成了自己養老的保障。
山東村擁有梨園248畝,其中400年以上的老梨樹就有1976株,坐擁豐富資源的山東村卻一直不溫不火。“地是老地,梨樹也是老樹,是不是可以在梨花上做點文章呀?”退伍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劉斌琢磨著發展集體經濟的門道。
2016年,山東村舉辦了首屆梨花文化節,品嘗農家飯、免費賞梨花、歡樂親子......新穎的活動游吸引了煙青威周邊游客驅車前來。“山東村的梨花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了4屆,山東村梨花早已經是一張招牌了。”劉斌說。
梨花文章做活了,也變相帶動了傳統產業發展。2018年7月,承擔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任務的山東村,在資金政策扶持下,成立了嘉華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梨園種植戶以土地、梨樹、勞動力入股,年底分紅。好政策的支撐加上精細化的管理,合作社的發展風生水起,一年下來,以前“不值錢”的梨就能為村集體增加10萬多元的收入。為了讓梨受益更大,山東村又搗鼓起古法梨膏熬制工藝,創建了“昌水鑫園”梨膏品牌,通過深加工讓慈梨身價陡增。不僅做好梨產業,劉斌又帶頭研究種植丹參、秋葵以及中草藥等作物,合作社的越走越寬。
山東村梨花振興僅是郭城鎮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改變的一個縮影,郭城鎮設立專項扶持資金、調優品種結構、區域化聯動發展等15條具體推進措施,刺激了全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讓傳統的農業大鎮煥發了勃勃生機。
“種糧保吃喝,種果保掙錢,現在很多村民都跟我打聽種圣女果的事,下一步,我們還要再上15個棚,并且把路和水配套好。”西古現村黨支部書記于篤平說。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政策引導下,西古現村建起了3000余平米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和5個高標準溫室大棚,種植口感清脆酸甜、經濟效益好的圣女果,“從4月份一直能摘到9月底,價高的時候能賣到十幾塊錢。”忙著采摘下果的村民于永芳一刻不停。
為了拓展銷路,村里與山東偉麗種業等企業合作、發包經營,在村內建起果蔬批發市場、冷庫基地,設立了電商網點,大力發展采摘游,拓寬線上線下銷售平臺,農民腰包鼓了,村集體經濟也不斷發展壯大。
山東村、西古現村的成功經驗如潮水般蔓延,郭城全鎮掀起調產業、轉方向、促發展的鄉村振興熱潮,陣勝村栽種的300畝“瑞雪”蘋果已經郁郁蔥蔥,280畝沙參藥材宛如一片薰衣草的海洋;當道村的煙薯25地瓜苗育苗基地今年又出現了“一苗難求”的銷售盛狀,200畝的“陽光玫瑰”“秋彤”葡萄新品試驗田長勢良好,“糧改果”產業調整新嘗試讓村民口袋的錢來得更多更快......
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我們立足地域特色和鄉村旅游資源,打造''一帶四組團''三產高度融合的現代化融合發展先導區。”郭城鎮鎮長范勇說。按照展規劃,郭城鎮將重點打造戰場泊村紅色文化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組團、山東村農耕文化與生態農業融合發展組團、西古現村民俗文化與高效農業融合發展組團、林寺山運動休閑文化與觀光農業融合發展組團、煙鳳路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帶,突出優勢資源,堅持因村制宜、一村一品,不斷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實現全鎮經濟融合高效發展。
郭城鎮,正在勾勒一幅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