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2月29日訊(記者 王向榮 許加薇)記者從29日上午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第十三場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全面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市備案養老機構達到227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200多處,各類養老床位6.5萬張,“康養勝地·福壽煙臺”頤養安居城市品牌更顯靚麗。
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全面起勢,養老服務更加普惠可及。
養老服務由重機構養老向重居家和社區養老轉變,是“十三五”時期我市養老服務發展的鮮明特點。2017年我市成為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建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及服務目錄,通過政府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市場化運作等手段,加快養老服務改革創新,探索形成“政府主導+品牌連鎖+機構延伸+農村互助”四位一體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讓大多數老年人就便就近享受到專業養老服務。
全市建成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60處、城市社區覆蓋率達到98%,建成農村幸福院857處、服務農村社區覆蓋率達到75%,建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2處、覆蓋率達到95%。
加快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建設啟用養老管理平臺、養老服務信息網,完成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省市縣三級聯網,實現養老信息化服務標準、模式、管理和調配“四個統一”,全市建成12349養老服務熱線平臺14處,入網老人達90余萬人,加盟為老服務組織、企業5000余家,有效提升了養老服務便捷度。
大力發展市民社區食堂,建成運營市民社區食堂73家,日均服務社區居民1.5萬余人,其中老年人4000余人,探索形成了市場運作、政府補助、服務老人、輻射社區的市民社區食堂“煙臺模式”,既保證了“一碗湯”的距離,也滿足了“一碗湯”的幸福。
養老服務市場充滿活力,多樣化、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有效滿足。
優化養老服務營商環境,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產業的意見》《關于促進養老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意見》《關于印發煙臺市養老服務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從養老服務用地優惠、用房保障、稅費減免、建設運營補助、人員補貼等方面強化支持,給予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同等補助政策、國內與涉外養老機構同等優惠補助政策,依法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改為備案管理,為市場主體公平有序參與養老服務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加強養老服務業招引培育,連續舉辦五屆中國(煙臺)國際養老服務業暨老齡產業博覽會、養老服務業高峰論壇、中日韓養老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等系列展會活動,引入德國蕾娜范集團、北京儆堂集、上海九如城等大型養老企業,成功簽約膠東半島養老服務聯盟。同時,加大本地養老企業培育支持力度,培育出五福堂、盛世桃園、樂天養老等本地品牌,促進了養老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全市民辦及公辦民營養老機構占比達到74%以上,2家養老機構榮獲“2020山東最具影響力養老服務十佳品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五年來累計投入福彩公益金4億多元,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新建各類養老項目479個,有力促進了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加強福利彩票發行銷售、公益金歸集和使用監管,福利彩票銷售收入超過61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17億多元,福利彩票銷量和市場份額穩居全省前列,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基本養老兜底能力持續增強,保障困難群體老有所養。
深入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加強公辦養老機構集約化建設、社會化運營,新建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區域性中心敬老院4處,撤并鄉鎮敬老院41處,敬老院數量由“十二五”末的126處減少到85處,芝罘、福山、萊山等6個區市實現了特困人員相對集中供養,供養能力和服務質量不斷躍升。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護服務,落實“五有”措施(有照護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探訪、有動態管理、有應急預案),創新推行照料護理服務卡制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得到妥善照料。
建立健全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制度,對60-79歲、80-89歲、90-99周歲低保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別補助80元、100元、200元,全市享受補貼的老年人達到4萬余人,年發放資金4100余萬元。積極開展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為3700戶困難老年人完成無障礙設施改造,方便了老人日常生活。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重點對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老烈屬、老傷殘軍人等群體,提供每月不少于30小時的助餐、助潔、助浴等服務,保障了特殊群體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