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率先建成“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零售”協調運行的完整電力市場體系,形成中長期市場穩定價格、現貨市場發現價格、零售市場傳導價格的價格機制
◇實時市場出清價格曲線每15分鐘更新一次,一天之內會產生96個不同電價,每一個價格都反映了電網對應時刻的供需情況
◇在價格信號的引導下,各類新型主體雖執行著不同的運行原理和運營方式,卻共同且主動為電網“削峰填谷”、促進新能源消納作著貢獻,破解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國峰 賈云鵬
2015年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迄今十年間,山東立足能源消費大省、新能源裝機大省的省情先行先試:2016年4月,山東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應運而生;2017年8月列入首批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省份;2019年6月開啟現貨市場模擬試運行;2020年11月成為全國唯一電力市場建設綜合改革試點省份;2021年12月,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啟動長周期不間斷結算試運行,在929天連續運行后,于2024年6月轉入正式運行,成為國網受端省份首家轉正的省級現貨市場。
新電改十年歷程中,山東電力市場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累計取得50項“率先領先”“山東經驗”。電力體制改革浪潮奔涌向前,山東何以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先行先試筑牢能源保供基礎
5月8日,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竣工投產,這是全國首個“風光火儲一體化”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外送項目,也是“外電入魯”的第4條直流通道。
2025年不僅是新電改的第10個年頭,也是實施“外電入魯”20周年。20年來,1.22萬億千瓦時省外來電跨越千里,輸送到齊魯大地,為山東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早在2016年,山東就通過銀東直流跨省通道在全國實施了首例跨區電力直接交易,為跨省跨區電力交易做出積極探索。2024年,山東累計從省外購入電量154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其中中長期電量達到1546.9億千瓦時,占比99.95%。
“通過省間中長期連續運營機制,足額落實送受電計劃,幫助我們穩定全年基本盤。”山東電力交易中心交易部副主任楊光宇說,今年預計山東外電接納電量將首次突破1700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0%,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電能支撐。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經濟總量即將邁上10萬億元臺階。產業引擎強勁帶動電力需求持續攀升,電力市場化改革為全省電力保供穩增注入澎湃動能。
長期以來,煤電在山東的能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隨著落實“雙碳”目標和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不斷推進,新能源將逐步成為主力電源,煤電則向基礎性、支撐性電源轉變。隨著煤電機組功能定位變化,煤電企業投資發展意愿降低,火電作為能源保供“壓艙石”的地位如何鞏固?
2021年,山東率先提出市場化容量補償機制,有效解決市場化機組固定成本回收問題,成為全國電力市場改革的先行試點。2023年11月,山東高效承接國家煤電容量電價新政,新增煤電容量電價每年每千瓦100元,相應將用戶側容量補償電價從0.0991元/千瓦時下調至為0.0705元/千瓦時,進一步保障煤電機組投資收益回收的同時,保持用電側價格穩定。
“通過建立市場化容量補償電價機制,兼顧了發電企業收益與用戶負擔,促進煤電向調節性電源轉型。這一機制落地,不僅穩定了煤電企業的經營,也為新能源和儲能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國網山東電力財務部電價處副處長程暢說。
針對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帶來的出力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問題,山東建立多元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并創新建立國內首個爬坡輔助服務市場,有效應對光伏大發日上下午的雙向爬坡需求。“光伏大規模接入后,其發電出力在上下午劇烈波動變化,為維持電力系統功率平衡,需要火電機組這類具備較強負荷調節能力的電源進行相應調整,這種調節就是爬坡輔助服務。”國網山東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現貨市場處副處長張國強說。
火電機組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后,可通過提供調頻和爬坡輔助服務獲得補償。2024年,山東輔助服務市場累計補償費用超過18億元,拓寬了傳統火電廠的收益途徑,最大化展現調節資源價值,更好地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據悉,山東電力正在探索研究備用、慣量等新型輔助服務品種,推動獨立儲能等新型主體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充分調動靈活調節資源主動參與系統調節,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健全機制完善電力市場體系
在電力市場建設過程中,山東依托省情、網情,創新打造“一個市場、一本規則”格局,率先建成“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零售”協調運行的完整電力市場體系,形成中長期市場穩定價格、現貨市場發現價格、零售市場傳導價格的價格機制,全面打造“架構合理、品種齊全、銜接有序、穩定高效、主體滿意”的省級電力市場。
中長期交易在電力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山東中長期市場在國內率先實現“休假不休市”——按照“D-2”每日開市、連續運營。所謂“D-2”,就是經營主體可以簽訂2天以后的中長期合約,此舉可提高經營主體調整中長期合約的靈活性,實現與現貨市場的無縫銜接。中長期交易采用“年+月+周+日”的交易模式,通過年度交易穩定基本盤、月度交易補足倉位、周和日交易實現靈活調倉,不同頻次的交易類型各自發揮著作用。
目前,中長期交易形成雙邊協商、集中競價、掛牌和滾動撮合4種交易方式,各交易品種間額度互通,大大提升了交易靈活性。山東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省內中長期結算電量為3784.9億千瓦時,占比90%,有效穩定全年發用電預期。
如果說中長期市場是保供穩價的“壓艙石”,現貨市場則是供需變化的“指南針”。2021年12月,隨著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全面放開、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開始啟動長周期不間斷結算試運行。2024年6月17日,經歷了電煤高價、供需波動、極端天氣等多重場景考驗,山東電力現貨市場轉入正式運行。“轉正”后的第二個月,現貨市場累計結算電量突破萬億千瓦時大關,是國網經營區內首個結算電量突破萬億的省級電力現貨市場。
山東電力現貨市場運營大廳工作人員介紹,實時市場出清價格曲線每15分鐘更新一次,一天之內會產生96個不同電價,每一個價格都反映了電網對應時刻的供需情況。結合容量電價機制和山東省工商業尖峰電價水平,合理設置現貨市場出清價格區間,日內峰谷價差最高達到1.58元/千瓦時,有效反映成本和供需關系。
“通過建立和完善現貨市場機制,引導各類資源參與電網靈活調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保供應、促轉型、穩價格的多重目標。”國網山東電力調控控制中心現貨市場處處長馬強說。
為打通市場價格傳導“最后一公里”,提高市場化用戶參與交易積極性,山東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率先建設運營了基于現貨模式下的電商式零售市場,為用戶提供“一鍵式注冊、網購式交易”的便捷服務體驗。
山東宏昇鑄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金屬加工鑄造類企業,主要用電設備為熔爐。這家企業通過積極響應零售套餐的動態峰谷分時價格信號,精準協調生產計劃并靈活調整員工班次。“按照零售套餐的價格引導,我們把高耗能的工序安排在了每天11時至14時谷段生產,平均電價降低至0.57元/度,同比降低21.9%,鐵水耗能成本每噸壓降609元。”公司副經理劉昌輝說。
零售套餐中“小時級”的動態分時價格政策,在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還有效促進清潔能源消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截至2024年底,山東共上線136款全電量價格聯動零售套餐,647家用戶簽訂使用,引導實現了“削峰250萬千瓦+填谷500萬千瓦”的負荷轉移效果。
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近年來,山東新能源發展保持強勁態勢,風光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是全國首個風光裝機過億的省級電網。新能源發得多,同時也要用得好,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發揮著重要作用。
山東持續探索新能源“入市路徑”。位于煙臺海陽的島威國投風電場于2022年11月并網發電,共有71臺風機,裝機容量500兆瓦。2024年4月起,這個風電場主動由10%轉為100%全電量參與現貨市場。“100%電量進入市場,可以讓我們參與市場直接定價,通過優化發電計劃和營銷策略來提高收入。”國家電投山東海洋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鈕鋒說。
山東電力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省內263家集中式風電場站參與市場,其中,48家全電量參與市場的風電結算電量71億千瓦時,215家10%上網電量按照現貨市場結算的風電結算電量458億千瓦時。2024年,全量參與市場的風電場通過優化市場交易策略,收益高于10%入市的風電場。
針對集中式光伏電站,山東則按照90%上網電量執行政府定價,10%按照現貨市場價格結算的模式進行。山東省的相關實施方案明確,2025年底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全面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多元主體“同臺競爭”。山東電力市場不斷拓展經營主體參與模式,建立了適應煤電、核電、新能源、儲能、虛擬電廠等多元經營主體參與的市場規則。例如,針對抽水蓄能電站,2024年8月起,推動省內文登、泰山、沂蒙3家抽水蓄能電站的7臺機組以“報量報價”方式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電站可自主在電力市場買電抽水、放水賣電。數據顯示,參與市場交易的抽水蓄能機組收益總體高于非市場化機組。
在政策機制推動下,山東的獨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也紛紛涌入市場:國內率先實現獨立儲能以“報量報價”的方式參與現貨市場,首家實現新能源和配建儲能聯合參與市場,創新建立了虛擬電廠“電能量/調節量收益+容量補償收益+可調節容量租賃收益”盈利模式,率先上線虛擬電廠現貨價格聯動零售套餐……
在價格信號的引導下,各類新型主體雖執行著不同的運行原理和運營方式,卻共同且主動為電網“削峰填谷”、促進新能源消納作著貢獻,破解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為進一步拓展新能源消納渠道、積極融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國網山東電力全力推進新能源大規模、常態化參與省間交易,建立國內首個具有自學習能力的負荷預測大模型,提高新能源富余能力預測準確度,做好省間現貨信息披露及交易組織,順利推動省間現貨賣出。
2025年春節期間,山東首次成功組織省內全部集中式新能源企業參與省間現貨交易,成為全國首個大規模組織新能源外送的受端省份。目前,全省共有258家新能源電站參與省間日前申報,累計中標電量3.8億千瓦時,將富余新能源電量外送重慶、四川、上海等省市,通過市場手段實現清潔能源大范圍配置和高效利用。
改革不息,奮斗不止。從“外電入魯”筑牢能源根基,到容量補償機制破解轉型難題;從新能源破浪“入市”,到綠電飛馳“出省”……十年電改路,山東成功打造了示范先行的“齊魯樣板”。面向未來,山東將全力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省級示范區”,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道路上繼續領跑。
(《瞭望》2025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