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廣袤的中國鄉土上,一場深刻的變革正悄然發生。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涌現出一批視野開闊、銳意創新的“新農人”——他們或是歸國學子,或是電商弄潮兒,或是科技踐行者。他們深深扎根于田野,以全球化的商業思維重繪農業圖景,讓山東的繩網、果蔬、大棚技術等特色產品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國際傳播系列報道《我們村的CEO》,聚焦山東幾位鄉村創業者的奮斗故事。他們用行動證明,鄉土不僅是根脈所系,更是夢想破土而出的沃土;他們以創新思維和擁抱時代變化的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活力,也向世界講述著中國鄉村充滿機遇的新故事。敬請關注,感受這股來自田野的蓬勃力量。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風暴里,在沙特的沙漠中……一座座銀色穹頂倔強生長。這些智能溫室,是中國農業智慧向世界播撒的“春天”。1998年,山東壽光市小官道村青年王守波穿上軍裝,成為一名光榮的戰士;27年后,他帶領團隊在40個國家建起智能溫室,成為享譽國際的“蔬菜大使”。從保家衛國的軍人,到用鋼架大棚架設“綠色絲綢之路”的新農人,王守波的“棚”程,跨越萬里,解鎖了春天。
“棚”勃發展的創業路
2000年,脫下軍裝,回到家鄉壽光的王守波,并未停下征戰的腳步,只是戰場從沙場換成了田野。部隊淬煉出的堅韌意志,成為他拓荒農業領域的利刃。投身農業之初,跑過蔬菜運輸的王守波敏銳地發現:家鄉雖是“中國菜籃子”,但農戶建造種植溫室時,竟缺乏專業的建設隊伍。巨大的市場空白,正是機遇所在,他果斷帶領團隊切入溫室建設領域。2009年,王守波成立壽光首家正規溫室公司——山東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鋼材選型到結構設計,主導制定抗風等級、覆膜參數等硬指標,專業團隊讓壽光大棚告別“作坊時代”。他們不僅解決了農民施工中的實際困難,更以專業性和前瞻性,主導制定了行業急需的標準化體系,填補了市場空白。
王守波的事業不止于建棚。他以戰略眼光,每年鎖定一個突破口,帶領企業步步為營:從溫室骨架建設,延伸到棚內配套種植技術;升級至物聯網智能控制系統;深入種子種苗研發,完善產業鏈條。憑借軍人“找原因、找突破”的執著,他將公司業務從單一施工升級為貫通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棚”程萬里的國際路
共建“一帶一路”帶來了新機遇,王守波萌生了把溫室“種”到海外的想法:“我們的溫室不僅可以為中國的農業種植戶提供服務,也可以為全球的農業種植戶量身定制。”
自2016年開始,利森特針對不同國家氣候特性研發定制溫室技術,如烏茲別克斯坦的韓式連棟棚膜溫室、沙特的智能玻璃育苗溫室,幾內亞的雙斜面遮陽溫室、雙拱遮陽溫室等。“例如,中亞的夏天炎熱,空氣又比較干燥,我們可以通過加濕噴淋的方式,來降低棚內溫度。”王守波詳細講述著,“而在非洲或是東南亞,同樣是高溫環境,但那邊的濕度比較大,就要考慮通過降低濕度的方式來降低棚里的溫度。”同時,利森特在壽光設立20余座微縮版“世界溫室實驗室”,模擬阿拉伯半島沙地、俄羅斯雪原等地的氣候場景,確保每個項目落地前均通過精準“預演”。
王守波介紹,利森特已為全球4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設272個種植園區,合作客戶超500家,讓“壽光模式”扎根全球。
“棚”轉乾坤的科技路
王守波認為,利森特的成功不僅僅是將大棚“種”滿海外,更是將“壽光模式”播撒到全球,這一切得益于技術的輸出,以及其背后“壽光模式”的強大生命力。王守波自豪地說:“依托壽光的農業資源優勢和全產業鏈優勢,我們不僅給當地提供溫室大棚,這只是一個硬件,還有里面的‘軟件’,像種子、種苗在壽光也能找到全球最好的一些品牌或品種。”
利森特還有專業人員為海外客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把壽光的種植模式、種植標準輸出到海外,“硬基建+軟服務”相得益彰,提高當地農業設施的效能。在沙特新未來城,智能玻璃溫室覆蓋當地90%的有機蔬菜供應。在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畔,有了利森特公司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加持,西紅柿畝均收入是過去的6倍……這些都向世界證明:中國農業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滋養全球。
王守波表示,公司計劃在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種植技術共享中心、農業合作中心,與更多合作伙伴共享發展成果。
王守波將一座座銀色蔬菜大棚,“種”到了世界多地。它們以鋼架為骨,薄膜為衣,在異國的土壤上化身為堅韌的“綠色橋梁”,傳遞著“壽光模式”的蓬勃生機。這些銀色穹頂不僅產出了新鮮蔬菜,更孕育著技術自信與文化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