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在線10月22日訊(記者 王競男 攝影 李剛)“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推動兩項工作提升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在10月22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改革攻堅進行時”主題系列第三場發布會上,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喜強說道。

一方面,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認定工作。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是對困難群眾快速預警、主動發現、精準救助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市應用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從防漏保、防錯保兩個維度設置了因病、因教育、因殘疾、待遇重復、生存校驗等21類128項預警指標,按照實時、定期、按需三種監測周期開展信息比對,通過平臺將預警信息直接下發至鄉鎮(街道)進行“鐵腳板”摸排處置,為做好社會救助應救盡救、應退盡退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下步,將依托預警數據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扎實開展低收入人口認定工作。在穩住低保“基本盤”的基礎上,開展好低保邊緣家庭和因病致貧重病患者認定工作,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人口納入救助保障范圍。二是做好預警信息核查處置。依托平臺建立健全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形成“入庫、監測預警、認定或退出、再入庫”的閉環工作機制,做到及時干預、精準救助。三是逐步擴大預警監測范圍。在做好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邊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監測的基礎上,嘗試將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條件的申請對象,退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不滿兩年的對象等逐步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強化分層管理、動態監測。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服務類社會救助發展。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是新時代回應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也是社會救助服務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拉動內需、促進消費這一大局的需要。
下步,市民政局將出臺服務類救助發展意見,進一步明確服務類社會救助的供給主體、對象范圍、服務內容、運行機制等。其中,在對象范圍上,重點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服務;在服務內容上,原則上發展維持救助對象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務項目,如照護服務類救助、生活服務類救助等;在供給主體上,將堅持政府供給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為輔的發展模式;在工作機制上,發揮好民政系統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公益慈善、社會組織等職能優勢,加強民政內部、相關救助職能部門、社會力量開展的服務類救助資源統籌,避免資源錯配和重復浪費,形成服務類社會救助整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