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約翰內斯堡7月29日電 題:溯源中非友好,從萬隆會議到新時代合作
——專訪約翰內斯堡大學非中研究中心研究員西佐·恩卡拉
中新社記者 孫翔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以來,中非友好關系已走過70年風雨歷程。進入新時代,在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指引下,中非關系實現了歷史性躍升,構建起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今年亦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5周年,25年來,論壇快速發展壯大,引領中非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步入歷史最好時期。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中研究中心研究員西佐·恩卡拉(Sizo Nkala)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回望70年來非中友好,在爭取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中,非中人民如何并肩抗爭;在探索發展道路、實現民族振興的進程中,彼此怎樣守望相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說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中非友好關系的重要起點?
西佐·恩卡拉:萬隆會議在形成團結、建立亞洲與非洲之間的溝通渠道、促進亞非的經濟和文化合作、推動去殖民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開啟了“南南合作”的先聲。盡管當時大多數非洲國家尚未獨立,但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等均有代表與會,展現了非洲對反殖民斗爭和全球南南合作的高度關注。
萬隆會議所提的十項原則,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擴大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際影響,為非洲國家與中國日后建立外交關系與合作提供了堅實政治基礎。1956年,中國與埃及建交并開始對非提供援助,隨后積極支持非洲民族解放運動,包括援助阿爾及利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等地反殖民斗爭。這種基于反殖民、求獨立、謀發展的共同愿景,奠定了非中關系命運與共的根基。
從這個意義上說,萬隆會議不僅是非洲國家與中國關系史上的“原點”,更是非中共同命運意識的開端。它所強調的反殖民、反霸權、謀和平、促發展的理念,至今仍在非中關系中持續回響。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8日,在萬隆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內,工作人員展示中國代表團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的座席區域。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攝
中新社記者:萬隆精神如何影響非洲大陸的去殖民化和泛非主義?
西佐·恩卡拉:萬隆會議不僅具有外交意義,也在思想上深刻影響了非洲的獨立運動與區域認同。會議召開時,非洲獨立國家屈指可數,僅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然而就在萬隆會議后的幾年內,非洲獨立浪潮迅速興起:1956年,蘇丹、突尼斯、摩洛哥獨立;1957年,加納成為首個撒哈拉以南獨立國家。許多非洲領導人將這一波解放運動的興起與萬隆精神密切聯系在一起。
在非洲內部,萬隆會議直接催生了泛非主義的政治表達。1958年,加納總理克瓦米·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發起召開了全非人民大會,強調非洲國家應共同推進去殖民化事業,并提出“我們的獨立除非與非洲大陸的徹底解放聯系在一起,否則毫無意義。”1963年,非洲統一組織(今非洲聯盟)成立,其核心原則與萬隆精神高度契合,如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經濟文化合作等,深刻體現了萬隆精神對泛非主義理念的直接影響。
更深層次地說,萬隆會議喚醒了亞洲與非洲國家的共同身份——“全球南方”。在殖民體系長期割裂之下,發展中國家曾被迫彼此隔絕,無法自由貿易、互動或建立聯系。而萬隆會議則為全球南方國家構建了一個共同平臺,推動它們聯合發聲,爭取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更公平的地位。這一理念在后來的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聯合國南南合作機制中不斷深化,也構成了非中之間長期合作的政治和思想基礎。

2025年6月12日,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開幕。本屆博覽會以“中非共行動 逐夢現代化”為主題。圖為觀眾經過肯尼亞國家展館。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萬隆精神提出70年來,中非如何將理念落地實踐?
西佐·恩卡拉:70年來,萬隆精神從理念走向實踐,在非中合作中持續體現。從援建坦贊鐵路到共建非洲最大水電站,從非洲國家力挺中國重返聯合國到中國率先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國集團(G20),從醫療援非到抗擊疫情......非中在多個領域展開廣泛合作,關系不斷深化。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積極推動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與產業鏈延伸。截至2024年,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是非洲重要的投資來源國與建設合作方。
中國派遣維和人員參與非洲和平行動,非洲國家亦在多邊平臺上堅定支持中國主權立場、聯合國改革等主張。
非洲多國中學將中國近現代史納入教材內容,反映出非中交往已深植人心,影響新一代非洲青年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2025年4月27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以非洲音樂舞蹈藝術為主題的公共教育活動。圖為演員和觀眾一同跳舞。 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中新社記者:在當今國際格局轉型背景下,中非如何繼續傳承并發展萬隆精神?
西佐·恩卡拉:當前,世界格局正經歷深刻重塑,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在這一背景下,萬隆精神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以南非為例,作為2025年G20輪值主席國,致力于在G20框架下為全球南方國家爭取更多發展話語權和政策資源。南非積極呼吁改革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推動技術轉移、產業升級,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共享第四次工業革命紅利。這正是對萬隆會議所倡導之國際公平理念的當今表達。
同時,在中非合作論壇、金磚國家、非盟機制等平臺上,非中繼續加強政策協調與戰略對接。中國以不附加政治條件、不干涉內政的立場贏得非洲國家廣泛信任,形成真正的“平等伙伴關系”。這也是非中關系區別于部分西方國家干預式外交的根本所在。
更重要的是,非中關系正引領全球南南合作走向更高水平。非洲國家不再單一依賴西方市場和投資,而是積極拓展與中國、拉美、中東等新興經濟體的合作網絡,推動多極化世界的發展。這種多元、平衡、互利的合作格局,正是萬隆精神在新時代的真實寫照。(完)
受訪者簡介:

西佐·恩卡拉。受訪者供圖
西佐·恩卡拉(Sizo Nkala),約翰內斯堡大學非中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