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體記者 龐磊 通訊員 徐盛世 邵亞輝 攝影報道
從黃海之濱的灘涂到商業航天的“東方樞紐”,從單次發射試驗到全產業鏈生態成形,坐落于煙臺海陽的東方航天港用短短數年時間,在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書寫了“新質生產力”的煙臺答卷。
值此《煙臺日報》創刊80周年之際,我們回望這座航天新城的崛起軌跡,可見其不僅是煙臺產業升級的“硬核引擎”,更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版圖上極具辨識度的“閃耀坐標”。
灘涂起步: 東方航天港的崛起之路
東方航天港的誕生,源于國家對商業航天產業的戰略布局和煙臺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2019年,中國首次海上航天發射取得了圓滿成功,而保障母港正是煙臺海陽港。這次成功發射,為東方航天港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煙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舉全市之力推進東方航天港的建設,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等方面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吸引了眾多商業航天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入駐。短短幾年時間,東方航天港從一片荒蕪的海灘,變成了一座充滿活力的商業航天產業新城。
2019年6月5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從海陽港出發,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海上發射。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猶如一顆火種,點燃了煙臺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激情,也讓東方航天港正式走進人們的視野。
從那以后,東方航天港一路高歌猛進,成功保障了17次海上發射任務,累計發射衛星數量攀升至104顆。“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發射船的投用,更是如虎添翼。它具備超強的自主航行能力,讓火箭發射點位更加機動靈活,大大縮短了發射周期。如今,火箭僅需3—5天就能完成較近海域的發射任務,常態化海上發射能力正加速形成。


空間重構: 一條大道串起全產業鏈閉環
衛星在“家門口”就能“搭上車”,火箭“走幾步”就能去發射。一條長約6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起了火箭制造組團、衛星產業組團、海上發射組團等多個功能區,構建起了商業航天完整產業鏈條。
“從星箭總裝廠房到海上發射平臺,48小時就能完成火箭‘出廠即發射’的全流程。”東方航天港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張華指著航拍圖介紹,這條貫穿南北的“產業動脈”串聯起海上發射技術區、發射回收試驗區等七大功能組團,形成了“前港后廠、制發一體”的獨特布局——這種將制造、發射、回收環節“物理相鄰”的設計,讓產業鏈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50%以上。
東方航天港深知,要實現商業航天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完整的產業鏈。為此,它圍繞“星、箭、彈、船、器”五大領域,積極招引各類產業項目,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
如今,這里已先后引入中國長征火箭、星河動力航天、九天行歌等一大批行業標桿企業,累計招引集聚航空航天產業項目30個,總投資達322億元。
在液體動力試驗區里,建成投用國內首個“高架鋼結構+水冷式導流”試車臺,成功實施海上發射回收試驗;海上發射技術區的專用碼頭,可停靠5萬噸級運輸船,去年在此完成的捷龍三號遙四運載火箭“一箭八星”發射任務,創下了國內海上發射載荷數量紀錄。
“布局的科學性,讓我們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入駐企業山東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東方航天港的“制發一體化”優勢,該企業今年已完成了2次海上發射。
創新突圍: “政產學研用”激活新質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而東方航天港的創新密碼,藏在“政產學研用”的協同生態里。
2024年,煙臺市人民政府與武漢大學共建東方航天港研究院,致力于打造航天產業全鏈條的全國頂尖研究機構。未來,這里將成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助力東方航天港快速實現“國際一流的海上發射母港,國家級空天信息產業園”的奮斗目標。五年將基本形成6個1的總體架構,即“1個國家級平臺、1個東方慧眼星座、1個成果轉化基地、1個研究生實踐基地、1支產業基金、1個運營公司”,聯合產業鏈企業共同開發衛星數據應用示范場景,探索形成關鍵技術攻關、人才培養、航天產業創新發展閉環模式,助力山東省打造全國商業航天發展“山東樣板”。
從黃海之濱的一片灘涂到新質生產力的閃耀坐標,短短6年間,東方航天港的意義早已超越產業本身——它正以“航天+”的輻射效應,重塑煙臺的城市氣質與產業格局。
東方航天港的故事,是煙臺產業升級的縮影,是煙臺從“傳統工業城市”向“新質生產力高地”轉型的生動注腳,更是這座城市向“空天”逐夢的宣言。正如《煙臺日報》80年來記錄的無數煙臺故事一樣,它的成長,必將成為這座城市新時代征程中最動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