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慕溯 通訊員 王侃 攝影報道
40年前,煙臺躋身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行列,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征程。而如今,當人們審視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時,會發現其開放程度與機場的成長呈正相關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煙臺經濟總量從1988年突破百億元、2002年突破千億元,再到2023年突破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從不足2.1億元增長到4500多億元,經濟外向度達到45%。這期間,煙臺機場于1999年實現貨郵吞吐量超過1000噸,2004年首次實現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的突破,并于2019年一舉突破年客流量千萬大關,正式跨入大型機場行列。2024年,煙臺機場全年貨郵吞吐量達到7.8萬噸,同比增長3.8%,創下了通航以來年貨郵吞吐量的歷史新高。
作為煙臺重要的空中門戶和對外交流窗口,煙臺機場經歷了從萊山到蓬萊,從軍民兩用到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山東省三大干線機場之一,跑道延伸、航站樓擴建、航班航線加密,每一次升級,都意味著樞紐功能、城市能級的躍升。這也意味著,機場對城市而言,早已不局限在臨空經濟領域,而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產業“起飛”的強勁引擎,帶來一次次城市與世界的對話。
從“0”起步看成長
今年的夏秋季,煙臺機場很熱鬧。
自8月11日起,煙臺直飛榆林的暑期包機航班加密至天天航班,為膠東地區與西北地區架起了更加緊密的空中通道。在此之前,煙臺機場已新開及恢復了忻州、呂梁、西寧等航線,加密了廣州、哈爾濱、南京、銀川等航線,并相繼復航了香港和東京航線,開通了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2條入境旅游航線,全方位滿足了暑期旅客的出行需求。
煙臺機場夏秋航季航班計劃從3月30日起執行,運營航線76條,通航點達到66個,這也為上半年在主業市場恢復上邁出堅實步伐奠定了基礎。截至目前,煙臺機場累計完成航班起降4.8萬架次,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564.8萬人次。其中,保障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班2564架次,同比增長16.5%;運送國際及地區旅客28.8萬人次,同比增長26.7%。
數字增長,是這座空港發展的直觀注腳。讓我們回到“0”的起點,去看看它的成長:
1984年,煙臺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當年10月8日,萊山機場正式開航,煙臺民航事業正式啟航,這成為煙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也讓投資者對煙臺有了“第一印象”。
沸騰聲下,藍天之上,煙臺機場用一組組數字劃出一條條昂揚的“上行線”——
1987年9月,煙臺機場擴建;
1988年7月5日復航,相繼開通了煙臺至廣州、哈爾濱等20多條國內航線和煙臺至韓國、日本等國際和地區航線;
1999年10月,貨郵吞吐量超過1000噸,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2004年開航20年后,首次實現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人次的突破;
5年后,2009年煙臺機場首次保障大型寬體飛機運行,煙臺也成為全國第7個、地級機場首個開通歐洲直達貨運航班的城市。隨后僅用4年,煙臺機場再次實現百萬跨越。
同樣,極佳的區位優勢,使煙臺具備了發展國際貿易、先進制造、物流運輸、休閑旅游等產業的開放環境,這為機場布局國內空網、展翼國際帶來可能。
2010年,煙臺成為山東首個開放第五航權的城市。這一突破,為煙臺發展國際航空物流、打造膠東半島乃至整個山東通往歐美貨運“橋頭堡”贏得了發展先機。受益于此,煙臺機場開通國際貨運航線和執行貨班量不斷增多,在全國地市級城市中排名遙遙領先。
兩次“蛻變”再騰飛
交通能級,決定城市發展程度和未來發展高度。一直以來,煙臺思路清晰:陸路積極融入山東地區乃至全國鐵路網,海路致力于構建陸?章撨\“大通道”,空中則依托機場建設,打造空中交通要道。
這也帶來了煙臺機場的兩次“蛻變”。
2015年5月28日,煙臺機場一夜轉場,煙臺蓬萊國際機場投用。“新機場”可以滿足波音747等大型飛機的起降需求,2.6萬平方米的貨站,是當時山東省內機場中規模最大的。
空中黃金要道,在新機場的加持下“續航”: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且煙臺躋身全省三大干線機場行列,優化了膠東半島的區域航空布局,不僅有利于改變煙臺的交通末端地位,還增強了煙臺在全省和全國的競爭力。
2024年6月,煙臺機場二期正式啟用。新增33個近機位、6個值機島、72個值機柜臺、32條安檢通道,匯集購物、餐飲、文化體驗、商務展示等多種功能,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萬噸的發展需求。
“這座現代化、智能化的航站樓是煙臺機場綜合保障能力的一次跨越,將以更加便捷、更加舒適的出行體驗服務廣大旅客,極大完善了煙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為煙臺躍升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二期工程轉場啟用儀式上,煙臺機場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紅光這樣介紹。
民航山東監管局局長于蒼建也表示,煙臺機場二期工程將更好地發揮民航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引領作用,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增長極和新動力源。“民航山東監管局將支持煙臺機場建設華東地區500萬至1000萬級的‘干支通、全網聯’試點機場,支持煙臺機場打造‘區域樞紐機場’,推動民航事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蓬萊新機場再到二期投用,目前,煙臺機場已與148個城市通航,國際和地區航點達到39個。不斷“升維”的背后,機場始終都在解決一個問題:為城市交流和產業升級插上增值“翅膀”。
讓“流量”變“留量”
馬來西亞是煙臺重要的貿易伙伴。2023年,煙臺同馬來西亞累計實現進出口218.5億元。去年4月,以市領導帶隊的經貿團一行抵達馬來西亞,開展精準對接和“敲門”招商,不斷擴大國際合作“朋友圈”。
當年7月,煙臺至吉隆坡直飛航線正式開通,這也是煙臺機場首次開通馬來西亞國際客運航線。
顯然,以機場為“支點”,它已不再只是中轉站,還是讓“流量”變“留量”的超級場域。
今年5月,煙臺機場又與日本名古屋中部機場舉辦戰略合作推進會,共同商討在客貨主業發展、商業推廣、人力資源開發與服務質量管理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促進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攜手打造民航機場國際合作新樣板。
7月,煙臺恢復直飛東京客運航線,為膠東經濟圈與東京都市圈搭建起一條高效便捷的空中橋梁。
從“運輸樞紐”邁向“價值樞紐”,煙臺機場積極參與這場空中“競逐賽”,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產業升級,實現集聚與平衡。
比如,煙臺機場持續加密韓線航班,新開順豐航空B757煙臺至仁川航班,聚焦跨境電商出口旺季,每周執行5班。目前,每周飛往韓國的全貨機達到23班,日、韓全貨機每周共達33班,到韓國的貨運量占全國的28%。
針對特色業務,煙臺機場聚焦生鮮這一賽道,開展帝王蟹、海膽至仁川出口業務,韓國梭子蟹、海螺進口業務。同時,在第二屆航空物流特色業務發展交流會上,同13家機場物流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櫻桃航班”運輸量再創新高,第12季“櫻桃航班”共運輸櫻桃5465.9噸,同比增長16.1%。其中,貨機架次、貨機貨量、總體貨量均打破了歷史紀錄。
今年7月,法國凡爾賽建筑獎公布了2025年全球最美機場的獲獎名單,煙臺機場T2航站樓與法國馬賽普羅旺斯機場、日本關西國際機場等六大全球頂尖機場共同榮獲“全球最美機場”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