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全媒體記者 楊春娜 通訊員 周陸延 張萌 張韶偉 張猛 張瀟健 攝影報道
每天分類扔垃圾,小區更干凈了還能得積分;公園圍墻拆除增添了雨水花園,滿眼皆是醉人的綠意;污水變清流,再生水正在成為重要的第二水源……
這些發生在居民身邊的點滴變化,匯成港城綠意盎然的新圖景。在這新圖景里,承載著每個居民更好品質的生活空間,也承載著城市向著更美好明天邁進的動力。
垃圾分類成習慣
刷臉、扔垃圾、得積分……昨天一早,芝罘區塔山社區居民王維照例來到樓下的垃圾分類設施前,將提前分好類的垃圾扔進設施內。
這樣的垃圾分類智能設施已進入越來越多的小區和單位。2020年,煙臺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過四年多的持續努力,基本建成了垃圾分類管理系統。
在分類收集環節,市區1157個小區布設了分類投放收集點,取代了老式的敞口鐵皮箱子,實現了分類設施全覆蓋,并極大地減少了二次污染。在分類運輸環節,配置分類運輸車386輛,四類垃圾經過分類后實現了公交化運輸。
在分類處理環節,全市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0座,其中市區4座、縣市6座,年發電量7.1億度,相當于節省了23.45萬噸標準煤。每年分類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再生資源可達33萬噸。分類后的有害垃圾被運送到危廢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經住建部評估,在全國297個地級城市中,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入第二檔。”市環衛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煙臺,餐廚廢棄物能變身沼氣,還能發電。近年來,市區餐廚廢棄物管理收運量連創新高,進入2025年以來,日處理峰值達到260噸以上。煙臺市餐廚垃圾處理工程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預處理+厭氧消化工藝”,對餐廚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并生產粗油脂、沼氣等副產品,收運的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發電量911.7284萬度。
綠地公園筑屏障
在芝罘區環山路上漫步,隨時可以進入南山公園人工湖區域,盡享美好風光。近日,承載了幾代煙臺人記憶的城市公園悄然變身,從傳統的封閉式園區向開放式無界公園轉型。
南山公園是煙臺市重要的旅游、休閑景點,此次工程是對南山公園人工湖北側進行的改造提升,總設計面積約0.8公頃。
步入改造后的南山公園,眼前的美景涌動著濃濃綠意。記者從市城管局了解到,項目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指導,通過生物滯留池和雨水花園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時選用濕生植物補充凈化功能,改造雨水口截流雨水,根據現場高差打造階梯式滯留設施,逐層滯留、蓄水。在滯留池最下層設計雨水花園和下凹綠地,增加蓄水面積。公園內設計了多處融合海綿城市科普宣傳、互動設施、休憩座椅及觀景平臺,在平臺上可以遠眺南山公園的美麗風景。
項目塑造了多處開敞的景觀空間界面,增加木棧道和臺階擋墻,形成了向下穿行空間;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兼顧城市排水防澇、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雨水資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態休閑綠地。
煙臺,這座國家園林城市,始終錨定生態宜居目標,持續深化綠化建設,目前已實現全域園林城市覆蓋,其中龍口市、萊州市、海陽市為國家園林城市,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為省級園林城市,形成了“市域引領、縣域跟進”綠化發展新格局。
從綠化成效看,市本級發揮核心引領作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突破18平方米,綠道長度達到400公里以上,市本級現有公園數量達60余處(其中免費公園占比超過98%)、口袋公園數量突破100個,基本滿足了市民“出門見綠、就近享綠”的需求。
縣域層面,在國家園林城市建設中,龍口市、萊州市公園實現了100%免費開放。省級園林城市同步夯實綠化基礎,共同筑牢全域生態屏障,構建起多層級綠化空間體系。
優化綠地布局,提升綠化品質,煙臺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態福利正在成為市民生活中的“小確幸”。
污水再生添活力
10多道工序,24小時運轉,原本黑臭的污水變成汩汩清流。在煙臺市再生水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部長于英杰打開取水口,接了一杯處理完的再生水,與手中的礦泉水放在一起,難以分辨。
煙臺是缺水城市,再生水項目自2019年1月正式供水以來,共供應再生水2.39億立方米左右,接近門樓水庫的興利庫容(1.264億立方米)的兩倍。
記者看到,再生水處理項目與套子灣污水處理廠緊鄰,生活污水經過污水廠處理之后,來到再生水處理車間。“再生水項目主要采用超濾+反滲透處理工藝,可滿足萬華工業園高質量的工業用水需求。”于英杰介紹。
再生水車間地下,有兩條供水管線,通往萬華工業園的供水管線44公里,通往發電廠的供水管線8.7公里。通過供水管線,再生水馬不停蹄地流向企業,在那里履行新的使命。這個夏天,套子灣污水處理廠供萬華工業園再生水項目一、二期工程現建成規模20萬噸/日,目前供水量達到了18.5萬噸/日,創歷史新高。
自2019年1月正式供水以來,這里累計供應再生水約2.39億噸,其中向萬華工業園供水2.22億噸、向華能煙臺發電有限公司供水1584萬噸、綠化及其他用水31萬噸。
在污水變清泉的神奇之旅中,企業解了渴,城市添活力。